首页

在线sm视频

时间:2025-05-29 11:18:51 作者:“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 浏览量:17316

  又有一批新职业、新工种上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很多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映射出产业变革新趋势、社会发展新需要。比如,拟增加的42个新工种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工种,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这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并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体现。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根据行业报告数据,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人。层出不穷的技术应用意味着新需求、新变化,让新职业拥有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年轻劳动者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发挥才能、绽放光彩。

  另外,这些新就业岗位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这将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一些传统岗位会被取代或转型,就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一些行业及其从业者也开始享受到其带来的效率红利。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生产、传播、转化、更新过程,各行业从业者都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时代,主动适应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当下正值求职招聘高峰期,不少高校毕业生正朝着这些新职业方向努力。相信这些求职者已经在扩充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要想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还有赖于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高校、企业也在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通过完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政策、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协商机制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人机协作,则可以从实践层面缓解当下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

  (中国经济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赵乐际同崔龙海会谈并共同出席“中朝友好年”开幕式活动

当天,仪式在诗经朗诵中拉开了序幕,《春江花月夜》《洛神赋》等耳熟能详的诗篇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中国灿烂的诗歌长河之中,品读国学经典的芬芳。视障读者、文化志愿者韩瑶一家,以一首感人至深的朗诵《我们不一样》,将启动仪式推向高潮。

中美双方缔结飞虎队友谊学校 传承民间友谊

从近3年看,重庆市2022年到2024年个人缴费标准年增幅分别为14.3%、9.4%、8.9%,而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只有9.1%、5.0%、6.3%,其中农村居民年增幅为10.5%、6.35%、7.74%。个人参保缴费标准年增幅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的差距更加明显。

【万千气象看中国】穿越长沙铜官窑灯火璀璨夜 梦回“大唐夜游记”

顺利找件后,只需在高拍仪上将包裹轻轻一扫,就完成取件。“不用花时间等,也不用签字,快捷又方便。”前来快递驿站取件的盛女士说,这不仅提高了取件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快递存放安全性。

再有多处新发现 贵州绥阳双河洞已发现熊猫化石遗迹44处

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0月发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中国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有效协议29 份,互换规模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一线调研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辽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刘林林还建议深入推进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她说,MDT模式具有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及避免患者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等优点。但是,目前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医院数量仍有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